照顾者时光 | 聊聊“大人”与“孩子”的关系
“小孩子懂什么,我是为你好。” “等你长大以后,就会感谢我了。”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 1.大人主导一切,孩子只能服从。 2.对孩子的控制可能无孔不入,却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好!” 3.把孩子当作炫耀的“道具”。
“小孩子懂什么,我是为你好。” “等你长大以后,就会感谢我了。”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 1.大人主导一切,孩子只能服从。 2.对孩子的控制可能无孔不入,却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好!” 3.把孩子当作炫耀的“道具”。
口头的批评还是不长记性,惩罚他的同时又担心破坏他的安全感,想要给他立规矩,可家里长辈总不配合...... 孩子总是乱发脾气,爱抢别人玩具,不好好坐着吃饭,动不动就推别的小朋友...... 01 孩子要不要做规矩? 02 孩子可不可以批评? 03 可不可以惩罚孩子?
范忆
耀华婴幼儿课程研究员
香港耀中幼教学院客座教授
于新西兰任教20余年
资深婴幼儿家长课程设计和主讲者
落叶做信纸 秋风做信差
遍地都是秋天的信
在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
大自然赋予孩子们最广阔的教室
里面藏着取之不尽的资源
伴着暖阳 深入自然
我们一起来动物园郊游啦~
别看我们年龄小
排起队来走得好
牵着圈儿拉着绳
你先我后有礼貌
摇摇头摆摆尾
一串水泡吐出嘴
水泡水泡水上游
那是金鱼的小皮球
大家来到鸟区
被形态各异的鸟类深深吸引
驻足观察许久
愉快的点心时间
寻一片绿荫
大家围坐成一圈
吃着美食 有说有笑
风儿轻轻吹
泡泡飞呀飞
在绿油油的草地上
自由追逐彩色的泡泡
探索中心的首次郊游——令人难忘的动物园之旅圆满结束,谢谢各位家长对我们的支持!下一站将会是哪里?嘘~先不告诉你!敬请期待...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 秋高气爽 我们一同走在去公园的路上 阳光和秋风扑面而来 让人不禁感叹 天凉好个秋
捡树叶
秋风轻轻一吹
树叶宝宝投入大地妈妈的怀抱
我将他们轻轻拾起
装进袋子里
看舞龙
偶遇正在舞龙的爷爷们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龙呢
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让我来观察观察
小心摸一摸
洗树叶
可别小看这一步骤
用海绵仔细擦拭树叶
感受水的流动的同时
手眼协调能力也随之发展
穿花衣
发挥我的创造力
树叶也可以变得五颜六色
一手扶枝 一手涂画
我的双手越来越灵活
叶亦是花
我家孩子是个胆小鬼
我家孩子不听话又爱哭
我家孩子脾气倔
……
您曾经有没有不自觉的脱口而出这些话呢
上周三,范老师和照顾者们一起分享了,关于给孩子贴标签的问题。都讨论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01
# 不要给婴幼儿贴标签
标签是我们根据自己过去的认知经验做出的判断,它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个体的感受,缺乏客观性。
在成人世界,我们有时也会听到,“他这个人性格暴躁,特别不好相处”,“他这个人吊儿郎当,干什么事儿都不行” 等等,但相信没有人喜欢这样的标签。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不够了解孩子的心理,而误解孩子的意图,不断给孩子贴上错误的标签。
当您看到这张照片,您会想到什么?哇,小朋友们在帮老师推餐车,喜欢帮助别人,爱劳动,虽然年龄小,太棒了。但实际上呢?
这些两岁多的小朋友,帮忙推车,和他们平时喜欢推着东西到处走一样,是他们“搬运图式”发展的需要。
他们不仅仅爱推车,平时他们也在不停推别的东西。比如超市小推车,卡车,纸箱子,椅子等等。“搬运东西”这件事情本身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他们体会着搬运的快乐。
无论是推着别人,还是推着小车;无论是在中心推箱子,还是在家里推椅子,他们行为的实质是一样的,他们是在“搬运”。而不是我们成人常认为的“瞎玩”。
同样,有的孩子,当发现同伴拿走自己的玩具时,会很生气,有时伴有攻击性行为。这种情况我们成人很容易认为,这孩子小气,不会分享,还会打人。就这样孩子被贴上了一连串的标签。而实际上,这是孩子们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他对“我的”“你的“轮流”“分享”这些概念的理解,还在发展中。
为了避免误解孩子的行为,随意给孩子贴上标签,我们要学会慢下来,仔细观察,倾听孩子,不要评判。
02
# 语言的力量
面对孩子的行为,我们可以如何呢?范老师建议,我们成人要重视语言的力量,尽可能客观描述当下的情形, 避免使用抽象的、过于概括的词语,给孩子贴上很多他们不需要的标签。
例如:孩子自己吃饭时,不小心把碗打翻了,我们常常会脱口而出“怎么这么不小心!”,而这时孩子需要听到的是“饭菜撒了一地,我们一起来收拾干净,以后记得吃饭要扶着碗”。
孩子通过与成人的互动交流,根据成人的回应,来建构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孩子们在其中不断的吸收,存储和发展。
语言在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刺激着孩子大脑。一个生活在充满负面语言的环境中的孩子,常常也会常使用负面的词汇。用词优美,充满韵律的歌曲,诗歌,经典的绘本等,都是很棒的语言学习资源。
03
# 不贴标签,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不给孩子贴标签,就是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孩子的行为,适宜地回应孩子。
在现代社会,孩子们成长的物质环境非常丰富,孩子家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玩具。但是,心理环境呢?孩子的成长中,更重要的是环境中的“人”和“人”之间创造的的心理环境。
在探索中心,亲职教育和婴幼儿课程一样重要。因为我们希望每个照顾者,都能够通过老师们的分享,更加科学的理解幼儿的发展,正确的回应幼儿。从而实现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的成长。
我们真诚的欢迎每位家长,参与探索中心的照顾者时光,让我们一起不断思考、学习,成为更能有效支持儿童的育儿者。
范忆
耀华婴幼儿课程研究员
香港耀中幼教学院客座教授
于新西兰任教20余年
资深婴幼儿家长课程设计和主讲者
作为家长您有过这样的体验么
孩子大哭大闹难以安抚
尤其在公众场合中
您感到很焦虑
总想让孩子快速安静下来
但孩子总是不配合
最后您几近崩溃发怒
在上周的照顾者时光中
范老师和照顾者们
探讨了应对这种情况的可行的方法
孩子的成长中不仅会体会兴奋 愉悦等情绪,也会体会悲伤 愤怒等情绪。如何真正的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进而引导孩子用被社会所接受的方式表达情绪,是我们父母的功课。
01
# 情绪和情绪表达方式
范老师在照顾者时光中,强调家长们一定要区分情绪本身和情绪表达方式。
什么是情绪?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内在的。它如同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自然。快乐,兴奋,平和,害羞,嫉妒,伤心,愤怒都是非常正常的情绪。
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情绪都应该被接纳,理解,释放。所以孩子的哭闹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成人面对孩子的哭闹时,不要惊慌失措,不要对孩子说 “不准哭”,更不要说“再哭我就不喜欢你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等威胁性话语。
有各种情绪体验是正常的,但情绪的表达方式上会出现各种“问题”。情绪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即使是成人,也有无法表达和合理调节自己情绪的时候,而婴幼儿正在学习如何表达他们的情绪。
作为成人,我们要能够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只有理解了,才能用心接纳。我们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意味着我们接纳他们所有的情绪表达方式。比如咬人,打人是不可以接受的情绪表达方式。
02
# 如何面对孩子的哭闹情绪
首先,成人自己要做到平静和放松。
范老师曾经目睹,咖啡厅中,一个孩子突然大哭大闹,家长先是安抚,但孩子没有马上安静下来,家长的耐心安抚逐步演化为愤怒的吼叫,使得孩子情绪进一步崩溃。
在公众场合,面对一个大哭大闹的孩子,家长第一反应都是非常紧张,“怎么了?周边的人是不是都在责怪我?我如何能让孩子尽快安静下来?”
心理学有个术语叫社会参照。孩子们从几个月开始,就会根据周边的亲近的人的情绪,做出相匹配的情绪反应。如果你是紧张不安的,你的孩子就会有紧张不安的情绪体验。因此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成人自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静,放松。
其次,不要试图制止已经在大哭的孩子。
情绪是一种体验。孩子对情绪的理解,是在情绪体验中获得。0到3岁的孩子,每一天都在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其中负面情绪,如悲伤愤怒嫉妒等,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是学习如何恰当的表达和调节情绪的机会。
当孩子自己忍住不哭时,他(她)是在主动进行自我情绪调节。但是成人不允许孩子哭,是在向孩子表明,他(她)的情绪是不被接纳的。
最后,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
范老师建议,当孩子大哭大闹时,我们不需要马上去劝阻,先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静静的陪在孩子的旁边,可以用语言或者身体语言询问孩子“我可以怎样帮你?“。尊重他们,等待他们做出回应。相信他们,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在孩子需要时候给予拥抱,让孩子感受到 “You are with me ”(我是被理解的,被接纳的)。 平静的等待孩子调整情绪,在他们情绪平稳后,如果有需要,可以与孩子讨论刚才的事情。
孩子生来就具有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需要成人提供环境的支持。在每一次孩子情绪崩溃时,都如上所做,就能为孩子提供“自我调节情绪”的积极经历,孩子就能够发展和掌握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
我们欢迎每位家长,参与探索中心的照顾者时光,跟老师们学习,成为更专业的育儿者。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范忆
耀华婴幼儿课程研究员
香港耀中幼教学院客座教授
于新西兰任教20余年
资深婴幼儿家长课程设计和主讲者
今年的10月9日是纪念耀中耀华创办人曾楚珩女士的“楚珩日(Founder's Day)”。1932年,她以“光耀中华”为己任,在香港创办了一家幼儿园。让我们通过这支视频,了解“耀中幼教”的发展历程和教育理念。
相信大家都见过这样的画面
一群孩子光着屁股埋头在沙滩上玩
用小桶、小铲不厌其烦地舀上海水来
和着沙子
堆砌各种形状的沙堆
乐此不疲
脸上洋溢着明亮与满足的笑容
玩沙玩水——这个在成人看来平淡无奇的游戏
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孩子爱玩水玩沙的背后,其实体现了儿童的内在发展规律,感官探索的敏感期。
探索是人类的本能和天性,每个人探索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而对于6岁前的孩子来说,运用感官探索是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沙子和水能够提供特别的触觉体验:流动。当双手捧起沙子和水,它们会调皮地从指缝中流去。而将沙子和水混合在一起,孩子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捏出各种造型。
相对于市面上玩法单一的声光电玩具,沙水是大自然赐予孩子们最珍贵的礼物。
轨迹与搬运的“图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896-1980)曾提出:自发且重复的行为会帮助孩子在大脑中建立内部的认知结构。
我们看到1岁半~3岁左右的孩子,特别热衷于用小工具舀起沙水倒下来,或是将沙子从沙池搬运到大小不一的小桶里。在这个重复的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重量、空间、大小的不同,锻炼他们探索、表达以及思考的方式。
如果你认真观察一个低龄的孩子,他们常会长久驻足在洗手台前,不断地把手放在水龙头下冲洗再抽回,他们在不断地尝试与思考。
不要小看常见的沙子和水,他们变幻无常却又易于掌握。有无穷无尽的形态和玩法,从本质上满足了儿童的内心需求,很好地锻炼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能够增强协调性和精细动作。
多多带孩子们去探索大自然,感受玩沙玩水的乐趣吧!
上海市延安西路2111号扬子中心二楼
电话:86-150 2118 9771
Email : enquiry@ywi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