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是个胆小鬼
我家孩子不听话又爱哭
我家孩子脾气倔
……
您曾经有没有不自觉的脱口而出这些话呢
上周三,范老师和照顾者们一起分享了,关于给孩子贴标签的问题。都讨论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01
# 不要给婴幼儿贴标签
标签是我们根据自己过去的认知经验做出的判断,它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个体的感受,缺乏客观性。
在成人世界,我们有时也会听到,“他这个人性格暴躁,特别不好相处”,“他这个人吊儿郎当,干什么事儿都不行” 等等,但相信没有人喜欢这样的标签。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不够了解孩子的心理,而误解孩子的意图,不断给孩子贴上错误的标签。
当您看到这张照片,您会想到什么?哇,小朋友们在帮老师推餐车,喜欢帮助别人,爱劳动,虽然年龄小,太棒了。但实际上呢?
这些两岁多的小朋友,帮忙推车,和他们平时喜欢推着东西到处走一样,是他们“搬运图式”发展的需要。
他们不仅仅爱推车,平时他们也在不停推别的东西。比如超市小推车,卡车,纸箱子,椅子等等。“搬运东西”这件事情本身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他们体会着搬运的快乐。
无论是推着别人,还是推着小车;无论是在中心推箱子,还是在家里推椅子,他们行为的实质是一样的,他们是在“搬运”。而不是我们成人常认为的“瞎玩”。
同样,有的孩子,当发现同伴拿走自己的玩具时,会很生气,有时伴有攻击性行为。这种情况我们成人很容易认为,这孩子小气,不会分享,还会打人。就这样孩子被贴上了一连串的标签。而实际上,这是孩子们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他对“我的”“你的“轮流”“分享”这些概念的理解,还在发展中。
为了避免误解孩子的行为,随意给孩子贴上标签,我们要学会慢下来,仔细观察,倾听孩子,不要评判。
02
# 语言的力量
面对孩子的行为,我们可以如何呢?范老师建议,我们成人要重视语言的力量,尽可能客观描述当下的情形, 避免使用抽象的、过于概括的词语,给孩子贴上很多他们不需要的标签。
例如:孩子自己吃饭时,不小心把碗打翻了,我们常常会脱口而出“怎么这么不小心!”,而这时孩子需要听到的是“饭菜撒了一地,我们一起来收拾干净,以后记得吃饭要扶着碗”。
孩子通过与成人的互动交流,根据成人的回应,来建构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孩子们在其中不断的吸收,存储和发展。
语言在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刺激着孩子大脑。一个生活在充满负面语言的环境中的孩子,常常也会常使用负面的词汇。用词优美,充满韵律的歌曲,诗歌,经典的绘本等,都是很棒的语言学习资源。
03
# 不贴标签,是尊重孩子的表现
不给孩子贴标签,就是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孩子的行为,适宜地回应孩子。
在现代社会,孩子们成长的物质环境非常丰富,孩子家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玩具。但是,心理环境呢?孩子的成长中,更重要的是环境中的“人”和“人”之间创造的的心理环境。
在探索中心,亲职教育和婴幼儿课程一样重要。因为我们希望每个照顾者,都能够通过老师们的分享,更加科学的理解幼儿的发展,正确的回应幼儿。从而实现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的成长。
我们真诚的欢迎每位家长,参与探索中心的照顾者时光,让我们一起不断思考、学习,成为更能有效支持儿童的育儿者。
范忆
耀华婴幼儿课程研究员
香港耀中幼教学院客座教授
于新西兰任教20余年
资深婴幼儿家长课程设计和主讲者